http://finance.yunnan.cn/html/2013-01/23/content_2590748.htm
从1995年开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工商银行在地处秦岭、巴山间的四川省南江县、通江县、万源市以及重庆市城口县实施定点扶贫工作。17年来,工行结合定点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以帮助解决贫困地区的行路难、上学难、饮水难、就医难等“四难”为工作重点,坚持既“输血”又“造血”的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协助解决制约当地发展的突出问题。17年来,工行先后派出75名优秀干部赴当地挂职,捐款捐物9200多万元,并先后投入15亿元贷款资金支持当地的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探索出了一条“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绿色扶贫、项目扶贫、救灾扶贫”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新路子,帮助扶贫地区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惠及102个乡镇、520个行政村,10余万群众,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定点扶贫地区的面貌大为改观。
让教育点亮希望 扶贫先扶智
工行在对定点扶贫地区的调研中发现,当地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较差,上课缺教具,活动无操场,吃饭无食堂,住宿少被褥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孩子甚至因贫失学。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工行先后捐款2170万元在定点扶贫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扶贫助教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扶贫助教工作体系。
在2012年工行向通江二中捐赠语音实验室的揭牌仪式上,由该行资助的“自强班”同学们演唱了一首《感恩的心》,令所有在场的人们无不感动。“自强班”是工行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选择定点扶贫地区150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习成绩优秀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资助,每人每年1800元,连续资助三年,帮助其顺利完成高中学业,成就大学梦想。如果他们考上大学并确有困难,工行将继续提供资助。
2003年以来,工行在定点扶贫地区共捐资635万元,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工商银行优秀贫困大学生助学行动”和十届“中国工商银行优秀山村教师评选活动”,共资助1100名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新入学大学生顺利步入大学校园,鼓励740名优秀乡村教师扎根山区教育工作,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
工行除了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和优秀的乡村教师外,还为他们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想尽了办法。南江县凉水希望小学是工商银行援建的一所学校。从1997年得到资助开始,凉水希望小学已累计收到工行捐款捐物合计156.74万元。从新建的教学楼到爱心宿舍,从多媒体教室到爱心书架,工商银行的爱心让500多名学生有了如今这样好的受教育环境。事实上,凉水希望小学只是工行在当地援建的9所希望小学之一,该行先后向扶贫地区捐助资金600多万元建设希望小学,修建学生教学楼、宿舍楼和操场。
为了解决当地实施“撤点并校”后中心校学生住宿难问题,2012年,工行再次捐赠资金215万元,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为万源市八台乡中心校、通江县芝苞乡中心小学和南江县正直镇花桥小学分别新建500平方米以上的学生住宿楼。项目预计于2013年底建成,届时将极大改善相关学校的办学条件。
与此同时,为解决学校教学设备短缺的问题,工行还帮助扶贫地区5所中小学开通了多媒体远程网络教学,购买学生用床600张、学习用具近3.3万件,捐赠价值300多万元的图书2万余册,显著改善了教学条件。工行还捐资45.6万元向扶贫地区部分小学发放了学生爱心包裹4001个,让贫困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此外,工行还组织实施了“爱心小厨房”工程。因当地交通不便,学生中午放学无法回家,而农村学校囿于经费投入不足,未配备学生厨房及相关设施,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存在中午就餐难问题,有的学生甚至中午干脆不吃饭,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和身体发育。针对这一情况,工行捐资360万元,为67所贫困地区学校搭建了厨房并配备炉灶、餐桌、餐具等用餐设施,惠及学生6万余名。
用光明照亮未来 解决百姓看病就医难题
针对贫困地区医疗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较低、当地农民就医难十分突出的情况,工行在改善扶贫地区就医条件上加大了支持力度,着力帮助当地改善医疗条件落后状况,让老百姓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
白内障是当地多发的地方病之一,很多白内障患者因无钱医治,只能在黑暗中痛苦煎熬。2007年-2008年,工行捐资170万元与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启动了“爱心永恒?启明行动——中国工商银行光明行”活动,资助定点扶贫地区17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使该地区所有贫困白内障患者摆脱了病患折磨,实现了“资助一人复明,帮助一家脱贫”的扶贫效应。例如,家住南江县红光乡大柿村2社的何大娘和她的二儿子都是先天白内障患者。2007年5月,工商银行的“启明行动”让母子二人同时受益复明。现在,母子二人开起了小吃店,一年收入有8000多元,家里也新添置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为了建立白内障复明长效工作机制,该项目在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的同时,更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永久牌”眼科医疗队伍,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老区白内障患者“就医难”问题。
2009年起,工行还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发起了“母婴平安120项目”(120,即一个家庭、两条生命、零个风险),捐资210万元累计为扶贫地区3500名贫困母亲提供补贴,资助其在正规医院分娩,大大降低了贫困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此外,为扩大妇幼保健院的救护范围,2012年工行还捐资36万元,向三家扶贫地区妇幼保健院各捐赠一辆全新救护车,并配备了车载B超机,既延伸了为当地群众服务的半径,又将健康理念、健康知识、健康服务送下乡,保障了贫困地区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
除了上述两项活动外,工行还捐资654万元,资助两县6个镇建设了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援建了8个“博爱卫生站”,并向当地规范化的乡镇卫生院捐赠了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械,为两家博爱卫生院救护车辆购置提供了资金,改善了当地农民的就医条件。同时,工行还组织专家上百人次到边远乡村进行地方病调查,对疑难病患者进行现场会诊,使10多万农民群众受益。
用绿色美化未来 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田从渊是万源市茶垭乡邱家坪村的一位农民,小伙子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该村沼气项目技术员。一提起他们村的沼气,田从渊的自豪之情就溢于言表,“我们和城里人一样,也烧上气了。干净、环保,24小时都能用,全家人的生活都变了。”如今,他们一家人生火做饭、烧水全用沼气,再也不用像几年前那样因为烧柴火而被呛得难受。2008年,该村正式启动沼气能源项目建设,既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能,防止了乱砍滥伐,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改善了农民居住及生产生活环境,有力地推动了该村新农村建设进程,受到了扶贫点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邱家坪村的沼气项目正是工行积极探索实施“绿色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南江、通江和万源的村庄里,由于牲畜散养情况严重,卫生环境非常恶劣。同时,由于当地农作物结构单一,树木、秸秆是主要燃料,居民做饭取暖基本都是靠砍柴维持,致使当地植被破坏严重,陷入了生态的恶性循环。为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绿色发展模式,工商银行将通江县陈河乡、南江县长赤镇和万源市茶垭乡的9个村作为“绿色扶贫”试点村,从2008年开始累计投入868万元,资助1800余户村民建成沼气池近1400口,并对所在乡村及农户的配套道路、庭院、厨、厕、圈、坝等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完善,形成了“畜、沼、果”,“畜、沼、菜”和“畜、沼、粮”等多种生态家园模式,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形成了循环发展的绿色农业新模式。
此外,工行还大力支持农户发展银耳生产等“绿色”农业。在前期绿色扶贫试点基础上,2011-2012年工行捐资132万元在通江县陈河乡启动了通江段木银耳栽培项目,资助221户耳农建设了349口耳堂,打造了一条“饲料-养殖-能源-肥料-种植”的绿色产业经济一体化链条,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造血”能力,为贫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
项目扶贫 助力未来经济腾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加快贫困山村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当地的内生式发展能力,自2006年以来工行大力扶植当地农户发展农业畜牧业,累计捐资590万港币,与国际小母牛组织合作在通江县、南江县和万源市的13个乡镇16个村开展了家庭养殖项目,向小型农户提供畜禽、技术培训及相关服务。与传统的扶贫项目不同,工行实施的养殖项目更加注重调动农户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变“帮你脱贫”到“我要脱贫”,在对项目村庄进行全面了解、考察的基础上,组织农户座谈,结合农户需求决定资助内容;帮助受助农户依靠自己的智慧与汗水走上致富之路,再由先富起来的农户将畜禽良种和相关的经验、知识传递给其他需要救助的家庭,保证项目援助可以使更多的人受益,既提高了参与项目的农户收入,又培养了一批农村干部队伍和致富带头人,在解决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截至2012年6月末,该项目累计提供了猪、牛、羊等6500余头(只),黑鸡27000多只,改建或者新建标准圈舍550间共计4400平方米,受益农户达2200多户。工行还经常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到定点扶贫地区开展科技咨询,讲授科技知识,对农民进行各类技术培训。
养殖项目的实施给当地农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不仅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变,而且帮助参与项目的农户显著提高了收入水平。例如,白沙镇项目农户现存栏旧院黑鸡9000余只,项目实施以来养鸡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每户平均每年增收超过1200元;花楼乡项目农户的母牛存栏284头,产仔142头,通过育肥出售实现收入55万多元,饲养户养牛收入平均都在3200元以上。
除了单个扶贫项目外,工行还从制约扶贫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基础设施不足为切入点,近十年来累计贷款10多亿元帮助当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建设巴桃高速公路、巴中自来水公司饮水扩容工程、自来水管网改建、光纤传输网络、“村村通”工程和天然气输送项目等。此外,配合当地政府新村建设规划,工商银行捐资270万元,为30个自然村每村架设一座桥梁,解决了汛期当地村民出行和孩子上学困难的问题;出资35万元实施了乡村道路硬化工程,一条条土路变成了崭新的水泥路,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工商银行惠民路”。
扶危济困 雪中送炭显真情
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17年来,老区人民的冷暖始终牵动着工商银行几十万员工的心。巴中地区的通江、南江两县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山区人民因灾致贫、返贫的情况较多。考虑到这些情况,工行先后投入大量救灾资金,协助通江和南江多户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居民进行移民搬迁,彻底改变了部分群众长期居住在容易受灾环境的局面。
而每次当地遭遇自然灾害时,工行各级机构和员工都会主动捐款捐物,把温暖送到了老百姓心里。2005年和2007年万源市两次发生洪灾灾情时,工行的扶贫干部都在第一时间深入抗洪抢险一线协助工作,并两次向万源市捐赠30万元现金用于灾后重建工作。2006年,万源市遭遇五十年不遇的特大高温伏旱,部分乡镇近60%的农作物绝收,给原本就十分贫困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为帮助受灾地区群众减少损失,度过难关,工行总部组织开展了献爱心捐款活动,共捐资11万多元送到万源市石人、石窝、鹰背、草坝四乡镇灾区群众手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当地百年不遇特大洪灾发生后,工行又分别捐赠资金96万元和100万元用于资助当地学校的灾后重建或修缮工作,确保了这些学校在灾后能够按时复课。
经过工行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工行定点扶贫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贫困状况明显改观。工行的扶贫开发工作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相继授予工商银行“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先进单位”“2008中国民生行动先锋”“新中国六十华诞60个爱心榜样”和“公益明星”等荣誉称号。
(工银宣)